ESG

ESG專區

Sustainability Column

台灣鋁罐產業的發展史

從零到億:台灣鋁罐產業的璀璨發展史

在台灣的超商貨架上,色彩繽紛的鋁罐飲料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。然而,這看似平凡的包裝容器,背後卻蘊藏著台灣製造業半世紀以來的轉型與創新歷程。從技術引進到自主研發,台灣鋁罐產業的發展軌跡,正是台灣經濟奇蹟的縮影之一。

萌芽期:1970年代的技術引進與本土化起步

台灣鋁罐產業的起源可追溯至1970年代初期,正值國內工業化快速發展、民生與加工製品需求上升的時代背景。政府積極推動包裝工業發展,將其視為支援食品、飲料與外銷產業的重要環節。1973年成立的大華金屬,由於看好鋁罐需求決定轉型投入鋁罐製造,該公司於1981年正式量產鋁罐產品,供應本地與外銷飲料品牌使用。

早期鋁罐生產主要仰賴來自美國的技術移轉與設備進口,製程操作則以模仿與本地化改良為主。當時鋁罐的應用以啤酒與碳酸飲料為主,市場規模尚屬初步發展階段,年產量約為數千萬罐。

在材料供應方面,台灣的鋁原料供應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。1935年成立的日本アルミニウム(鋁業)株式會社,其工廠除高雄外,尚於花蓮設立花蓮港工場,在國家政策需求下,生產軍需用之鋁。戰後,該公司資產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並整編為台灣鋁業股份有限公司(Taiwan Aluminum Corporation, 簡稱台鋁),成為國營鋁材製造企業,持續支援國內工業發展。1987年台鋁結束營運後,其部分熔鑄與軋鋁設備由中國鋼鐵公司接收,1996年成立「中鋼鋁業股份有限公司」,正式承接鋁品事業。這條產業系譜奠定了台灣鋁材供應鏈的延續性與自主性,對鋁罐產業的發展產生關鍵影響。

成長期:1980年代的快速擴張

1980年代是台灣鋁罐產業的快速擴張期。隨著民眾消費能力提升與飲料市場蓬勃發展,鋁罐需求大幅攀升,產業規模迅速擴大。

本土飲料品牌如黑松、維他露等開始逐步採用鋁罐包裝,提供穩定訂單來源。同時,可口可樂等國際品牌相繼在台設廠或是授權台灣在地廠商生產飲料,進一步推動鋁罐需求成長。

轉型期:1990年代的國際化與環保意識

1990年代,鋁罐產業面臨內外雙重挑戰。一方面,工資上漲與環保法規日趨嚴格,使傳統生產模式受限;另一方面,國際市場開放為產業提供成長契機。

環保意識的提升是本階段的重要轉折。1990年代初,政府推動資源回收政策,鋁罐列為重點項目之一。為因應政策與社會期待,廠商在環保意識抬頭與成本因素等考量之下,逐步投入輕量化技術研發,以兼顧成本與永續。

成熟期:2000年代的精密化與多元化

2000年代,台灣鋁罐產業邁入成熟階段,朝向精密化、自動化與產品多元化發展。

在技術層面,廠商於薄壁技術取得突破,透過多段深沖壓與 ironing 拉薄處理,將鋁罐壁厚從初始約 0.25–0.30 mm的鋁捲材料 降至 0.10 mm(薄壁厚度),拉伸減薄率達 60% 以上,有效減少原料使用並維持結構強度,提升成本競爭力。

產品線亦日趨多元,除了傳統的酒精與碳酸飲料以外,其應用層面亦擴展至保健飲品、機能飲料與調酒等新興領域。

在供應鏈整合方面,台灣逐步建立起涵蓋鋁錠、罐體製造、印刷加工至回收處理的產業鏈,能夠提供客戶整合服務,提升整體競爭力。

結語-產業現況與挑戰

目前,台灣鋁罐產業代表企業包括大華金屬、鼎立、芳泉、台罐等。全產業年產值約新台幣200億元,上下游相關從業人員逾萬人,屬民生導向的關鍵產業。

回顧台灣鋁罐產業半世紀的發展歷程,從零開始、從學習模仿到技術成熟,其背後是台灣製造業的韌性、智慧與創新精神。面對未來挑戰,唯有持續精進、擁抱變革,台灣鋁罐產業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繼續閃耀。

這個看似平凡的小鋁罐,承載的不只是飲料,更凝聚了台灣數十年的工業發展軌跡與競爭力。它的故事,是台灣製造由量轉質、邁向永續的見證之一。

返回頂端